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集思未来国际化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圆满举办
日期:2023年2月20日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ohPtSUnPry7VmCNfGN_bw

经国务院批准,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举办的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以下简称“年会”)于2023年2月16-18日在京召开。年会由全体大会、CACIE之夜、专题演讲、平行论坛、宣讲会、项目洽谈和教育展览组成。
年会以“适应与改变——重塑我们的教育”为主题,超过4300名全球教育界精英及政府、企业、社会各界代表相聚北京,聚焦全球教育发展之“变”,汇聚全球教育精英之“智”,展望全球教育发展未来。
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全体大会
2月17日,年会全体大会在京召开。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作视频致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主持大会开幕式。
怀进鹏指出,过去十年,中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公平取得历史性成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提质增效,中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怀进鹏表示,中国教育将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对教育的系列规划部署为根本指导和遵循,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二、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不断创新改革;
四、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怀进鹏强调,合作共赢永远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各国必须应时而谋、顺势而为,牢牢把握时代潮流,坚定合作信心,不断提升教育发展韧性。
他提出三点倡议:
一是充分发挥机制平台积极作用,密切教育合作。各国能够深度参与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加强在教育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全球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是全面深化数字教育合作,推动教育现代化。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合作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能力,实现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与包容的发展。
三是广泛开展交流互鉴,夯实合作基础。各国应在切实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更多交流项目,不断增进彼此理解与友谊,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
国际化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
同期,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国际化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圆满举办。该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集思未来承办,上海交通大学—集思未来交叉学科创新设计联合研究中心协办。

国际化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 嘉宾合影
研讨会由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院长颜盛先生主持。

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 院长 颜盛

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及总干事
教育政策特别顾问“PISA之父”
安德烈亚·施莱歇尔 先生
安德烈亚·施莱歇尔先生在视频致辞中讲到,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单一答案,有很多看待问题的方式,我们需要将不同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需要具有通过交叉学科视角来看待问题的能力,那么需要的掌握的技能、知识,这点非常重要,这便是全球胜任力——在教育领域一直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牛津大学 副校长 Prof. Jonathan Michie
Prof. Jonathan Michie在致辞中说道:非常高兴与集思未来合作,交叉学科的研究非常重要,可能某篇文章只有四分之一的内容跟数学相关,它包含了绝妙的数学方法和出色的地理知识用来解释数学变化,非常高兴英国的卓越研究框架现在引入交叉学科国家小组参与评审工作。多年来,我力主推进这一事情作为跨学科专家的成员,我也参与了最近的一次评估。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秘书长 王永利
最后一位致辞的重要嘉宾来自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王永利秘书长在致辞中提到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是为了给各方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感谢集思未来在23届年会召开之际,将各位专家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关于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这一议题,王永利秘书长对于未来中国教育在国际化交流合作上的发展趋势上做了回顾与期待,通过协会来做更多工作,提供更多的服务。
嘉宾主旨发言内容精彩
本次研讨会的重要环节,共邀请十位嘉宾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01 交叉学科研究导向型学习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

集思未来 CEO 沈聪
沈聪先生首先介绍了集思未来的愿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培养下一代面向未来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服务于高等教育。集思未来在全国有8个分支机构,14个代表处,2个校级研究中心,以及一个国际化实训基地在深圳,是一个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国际化的专业团队和专业平台。
其次,他自己也是国际教育的经历者,在海外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国际化人才培养背景下,交叉学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在他的发言中,以国际化交叉学科课程群建设和国际化产学研平台建设等几个重要的部分来做分享。
国际胜任力培养课程
集思未来积极跟教育部主管学会和协会合作,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常务理事单位,参与设计定制的国际胜任力培养课程有40所高校学生参加学习。他认为,国际胜任力或全球胜任力不仅针对于外语专业学生,不同学科方向有更多的培养需求,特别应对复杂的国际挑战的背景下,理工科的专业学生更加需要国际胜任力或者是全球胜任力的培养。
交叉学科课程群建设
在医工交叉、文工渗透和理工融合这几个维度,集思未来设计了一些针对性的课程。基于交叉学科体系,开发了一系列的海外教授指导学生完成为期一个学期到一年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涵盖计算金融,法律哲学化学,金融经济等多个方向。
教师培训
交叉学科不止针对教师培养,2020年集思未来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合作,针对中国高校教师提供培训课程,针对性的设计教师的国际化交叉学科的课程提供给各高校。
国际化产学研平台
2022年集思未来在上海交通大学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上海交大集思未来交叉学科创新设计联合研究中心,主要针对交叉学科提供技术支持、课程设计和实训基地,也与交大共同举办系列活动,其中包括诺贝尔奖教授主讲的讲座和课程。
02 国际胜任力培养与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建设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张宁
张宁理事长将国际胜任力培养与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建设做了深刻的剖析,在国际胜任力人才的时代需求这一点上,张宁理事长通过六个部分来阐述和解释什么才是高精尖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比如,国际组织人才、出国留学人才、中央政府事业单位能够参与全球合作治理的人才、中外跨国公司管理人才、双一流建设中的拔尖人才以及国际传媒人才,讲好中国故事。
随后,张宁理事长介绍了国际胜任力的内涵、国际胜任力培养与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建设的关系,让每一位从事国际胜任力培养工作的专家们,都了解到,跨学科能力要落实到教育上,落实到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能力,具有国际胜任力的人才上,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国际合作,解决全球问题。
03 面向碳中和的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赵天寿
赵天寿院士本人从事能源技术方面的研究,分享的内容涵盖碳中和能源方面的人才培养和交叉学科研究的问题。他讲到,交叉学科对于能源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要打造新的能源技术,从人才培养,从技术的研发上都需要学科交叉,特别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有能源技术的研究需要学科的交叉才能实现。
04 高校师生国际胜任力提升助推学科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江苏大学 党委副书记、校长 颜晓红
颜晓红校长分享的主题是:高校师生国际胜任力提升助推学科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他说到,江苏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是三个方面,从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社会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全方面推进,全方面落实,立足构建国际化、高层次、高水平,同时,在国际化工作推进中重品质、树品牌。江苏大学广泛开展科研合作,深化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交流,加强跟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汇聚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以及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05 国际化跨学科建设的系统实践——外国语大学的优势与创新

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刘宏
刘校长强调,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增加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文化,但不能缺少和国际的交流合作,要用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智慧和西方进行沟通,所以外语人才转型培养应该说非常重要。接着,刘宏教授分享了大外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06 在地国际化“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李卫青
李校长的发言中特别提到华南理工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广州国际校区在地国际化“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发挥工科及学科交叉优势,培养“三创型”高素质人才;
激发攻关原创动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聚焦新工科,探索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内容十分精彩,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07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上海交大国际化办学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处长 罗鹏
罗鹏处长受上海交通大学吴静怡教务长的委托,代表交大参会。他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战略,以及交大国际人才培养的聚焦点和着力点。他也指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国际化更要融合、创新,从单声道变成双声道,向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中国智慧。
08 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新工科人才

天津大学校长助理
天大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主任 肖松山
肖主任讲到,我们要实现中国梦,特别是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肖主任从“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三个方面介绍了天大的规划建设目标,让在场的来宾了解到在中外合作办学举办的新工科的重要使命——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09 体医工融合创新促进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探索

首都体育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 骆秉全
骆校长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体育方向的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交叉融合创新是现在体育科学或者叫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体育产业又是全球性的市场,我们需要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体医工融合创新中心作为重要内容,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个层面,围绕十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来展开相应的研究。
10 国际化视野下的电子信息领域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进成
作为西部的唯一高校代表,张校长为我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分享,他从西电早期的历史沿革讲起,讲到特色化人才培养主要围绕本科实验班,又将国际化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做了分享,内容详实有趣,细节满满,在场的所有的观众也都意犹未尽。
圆桌论坛汇集专家智慧
在研讨会的后半段议程中,两个圆桌论坛汇集了各方专家的智慧,精彩纷呈。
圆桌论坛一: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讨

圆桌论坛一
发言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 理事长 张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国际合作与交流部 副部长 蔡一夫;浙江大学 竺可桢学院 副院长 路欣;四川大学 教务处教育创新改革办公室 主任 刘黎;北京理工大学 徐特立学院/未来精工技术学院 副院长 赵昊;上海交通大学 密西根学院 院长助理 马澄斌
第一个圆桌论坛讨论的主题是“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讨”,由张宁理事长作为主持人,与五位嘉宾进行探讨交流。
他们共同交流了在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时,各位嘉宾所在学校如何选学生,选了哪些学生,如何培养这些学生,尤其如何培养国际化能力,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模式和实践。内容丰富,层次多样,配合很多的实践案例,可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之谈。
圆桌论坛二:后疫情时代,高校如何开展国际化与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探讨

圆桌论坛二
发言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深圳大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副主任 蒋建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国际合作处 处长 谢勇;大连理工大学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处长 王珏;燕山大学 国际合作处 处长 陆军;合肥工业大学 国际事务处 副处长 胡佳;上海大学 国际部国际合作处 副处长 来慧洁
第二个圆桌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高校如何开展国际化与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探讨。
蒋建武副主任做为主持人,抛出了两个大家都非常关注的话题,请各位嘉宾进行分享和交流。一个是,交叉学科国际化和传统的单一学科国际化会有什么样的差异,另一个是,交叉人才培养需要大量协调工作的时候,国际处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各位发言嘉宾从各个维度分享了如上话题的相关经验和对未来工作的计划,实实在在将国际化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工作做实做好。




整个会议议程紧张活泼,讨论的内容深入实践,推动交叉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共识,也是高校面向未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工作的重要抓手。交叉学科的发展能塑造国家科技锐实力,面向明天培养技术原创人才,提升国家科技能力。
集思未来愿与国内高校一道同行,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以及更加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共同深耕、开拓、创新!

集思未来获得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刘利民会长
亲自颁发的合作伙伴殊荣
在未来,集思将与协会以及各高校携手同行,在“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培养下一代面向未来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愿景下继续耕耘、开拓、创新!